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5 05 v.47 34-39
水沙变化条件下黄河下游游荡段稳定性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C320860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2M721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379068)
邮箱(Email): whulida@whu.edu.cn;
DOI:
中文作者单位: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利部黄河流域水治理与水安全重点实验室(筹);河南省前坪水库运行中心;

摘要(Abstract):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势变化剧烈,研究其稳定性对于下游河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1986—2020年游荡段游荡强度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来沙和工程情景下游荡段综合稳定系数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游荡段横向摆动强度和纵向冲淤强度均明显减小,但2018—2020年小浪底水库排沙较多时纵向冲淤强度又有所增大;2)游荡段横向摆动强度与平滩河宽正相关、与平滩水深负相关;3)与无古贤水库相比,有古贤水库可长期维持游荡段一定规模的中水河槽,并显著提高游荡段综合稳定系数,6亿、8亿t来沙情景下综合稳定系数大于25的时间分别延长24、25 a,3亿t来沙情景下可长期维持综合稳定系数大于0.030。

关键词(KeyWords): 游荡段;游荡强度;稳定系数;黄河下游
参考文献

[1]程亦菲,夏军强,周美蓉,等.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调整对洪水演进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22,44(4):57-62.

[2]刘晓燕.关于黄河水沙形势及对策的思考[J].人民黄河,2020,42(9):34-40.

[3]何予川,崔萌,刘生云,等.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战略研究[J].人民黄河,2013,35(10):51-53.

[4]夏军强,李洁,张诗媛.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床调整规律[J].人民黄河,2016,38(10):49-55.

[5]李向阳,朱乐奎,陈东,等.藕节辫状河发育和演变过程的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2018,29(6):810-819.

[6]王彦君,吴保生,申冠卿.1986—2015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黄河下游主槽调整规律[J].地理学报,2019,74(11):2411-2427.

[7]王兆印,刘成,何耘,等.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传承与发展[J].泥沙研究,2021,46(1):1-9.

[8]胡春宏,张双虎,张晓明.新形势下黄河水沙调控策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1):122-130.

[9]胡春宏.黄河水沙变化与治理方略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6,35(10):1-11.

[10]谢鉴衡.河床演变及整治[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7:20-23.

[11]张瑞瑾,谢鉴衡,陈文彪.河流动力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5-199.

[12]钱宁,张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95-196.

[13]谢鉴衡.江河演变与治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93-198.

[14]张红武,赵连军,曹丰生.游荡河型成因及其河型转化问题的研究[J].人民黄河,1996,18(10):11-15.

[15]周宜林,唐洪武.冲积河流河床稳定性综合指标[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22(1):16-20.

[16]高兴,朱呈浩,刘俊秀,等.新时期黄河调水调沙思考与建议[J].人民黄河,2023,45(2):42-46.

[17]高兴,朱呈浩,陈翠霞,等.考虑黄河水沙丰枯变化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优化研究[J].人民黄河,2023,45(10):19-24.

[18]陈翠霞,朱呈浩,高兴,等.新形势下黄河调水调沙“丰调枯蓄”运用方式[J].人民黄河,2024,46(1):32-38.

[19]王英珍,夏军强,周美蓉,等.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段主槽摆动特点[J].水科学进展,2019,30(2):198-209.

[20]江青蓉,夏军强,周美蓉,等.黄河下游游荡段不同畸形河湾的演变特点[J].湖泊科学,2020,32(6):1837-1847.

[21]李洁.河床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其在黄河游荡段的应用[D].武汉:武汉大学,2019:12-22.

[22] XIA J Q,WU B S,WANG G Q,et al.Estimation of Bankfull Discharge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Using Different Approaches[J].Geomorphology,2010,117(1-2):66-77.

[23]张红武,张清.黄河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公式[J].人民黄河,1992,14(11):7-9,61.

[24]吴默溪.黄河下游高村至孙口过渡性河段中水河槽造床机理与过流能力的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31-36.

[25]安新代.黄河小浪底水库防洪减淤作用与效益跟踪分析[J].人民黄河,2023,45(8):37-42.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TV147

引用信息:

[1]赵翔,李达,刘威等.水沙变化条件下黄河下游游荡段稳定性研究[J].人民黄河,2025,47(05):34-39.

基金信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C320860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2M721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379068)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