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昌明;王恺文;王冠;田巍;于静洁;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给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基于黄河84个子流域1956—2016年的气象水文资料,回顾了黄河流域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径流变化的可能原因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除黄河上游部分流域外,中下游流域径流和降水普遍减小,气温普遍上升、潜在蒸散发普遍增大。(2)黄河流域径流突变主要集中在1980—2000年,突变后年径流的概率分布向低值方向集中,年均气温和潜在蒸散发向高值方向倾斜,年降水的概率分布无显著变化。(3)下垫面变化是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降水变化次之,两者对上游流域的作用较为分散、不确定性大,对中游黄土高原流域的作用明显且突出;潜在蒸散发对下游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大于对上游的,但总体贡献较小。明确黄河流域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的演变趋势,把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强度,对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水文水资源研究和流域管理实践应该长期关注和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2022年09期 v.44;No.445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1K] [下载次数:1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46 ] - 山仑;徐炳成;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逐渐显现一些新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估和系统梳理。为了给新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实地调研资料和1990—2020年典型年份遥感影像解译资料,对延安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及林草植被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延安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取得的成效:生态质量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迅速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了农民脱贫致富,林草面积快速增加,植被恢复良好。当前延安市林草植被建设面临的问题:大规模植被恢复改变了地表水文过程(有限降水量被大量蒸散发,不利于已建植被的后续稳定生长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退耕造林林分类型单一问题突出,人工草地建设规模具有局限性,大面积天然草地亟待合理开发利用。对延安市未来林草植被建设的建议:开展区域农业综合评估和规划,加强退耕还林(草)生态效应的监测与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对部分林分和树种进行调整,加强天然草地的抚育管理和合理利用,培育和建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2022年09期 v.44;No.445 6-1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8 ] - 任保平;裴昂;
科技创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对2016—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科技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机制在于:加快要素数字化进程、畅通高质量要素循环机制,提升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创新水平、构建高质量协同机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行数字化渐进式治理机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机制路径与政策建议为: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抓手推动全域生态协调发展,构建黄河流域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提高数字一体化政务效率,提升法治化治理服务效能、完善营商环境治理与监管体系等。
2022年09期 v.44;No.445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1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52 ] - 张红武;刘广全;侯琳;李琳琪;张强;
黄土高原大规模修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是消除黄河下游水患的治本之策。在剖析淤地坝拦沙减蚀机理基础上,认为淤地坝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增强坡沟系统的水沙调控作用和稳定性,从而成为拦减入黄泥沙最为显著的工程措施;在分析归纳传统淤地坝溃决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后,认为只有创新完善淤地坝工程结构,才是根治黄河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钢混预制管板桩组合法修建与除险加固淤地坝新技术,利用钢混预制板桩、管桩、挡护体的协同承压结构,组成混合结构体系,建成管板桩组合淤地坝,是一种全新的坝工技术。板桩坝或管板桩坝是承压体系的核心,可避免土坝因渗流破坏而导致的失稳问题,还有利于病险老旧淤地坝的提质增效,确保工程安全和持续拦沙。此外,由钢混板桩组合而成的排水建筑物、溢洪道,可针对性地克服传统工程的缺陷。最后通过典型淤地坝构建和除险加固设计实例,阐释了新技术的实施要点,充分体现出淤地坝新技术工程基础深、防洪能力强、施工进度快、拦沙滞洪库容大、造价低、管护压力小等优点,还能明显减小淤地坝建设占用坡耕地或林草地的面积,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2年09期 v.44;No.445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4 ] - 张金良;
从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3个层面系统梳理了多沙河流水库设计运用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先后经历了“蓄水拦沙”“蓄清排浑”“蓄清调浑”3个阶段。进入“蓄清调浑”阶段以来,在理论研究层面,揭示了泄水建筑物布设与水库排沙及有效库容保持的互馈机制、高含沙水流能耗机理、输沙能量转换机理,为多沙河流水库设计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技术应用上,水库拦沙库容再生利用与多元化利用、淤积形态与库容分布耦合设计技术及水沙分置开发技术均得到了创新发展,为超高、特高含沙河流上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开发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工程实践中,以小浪底水库为代表的运用实践,以及黄河古贤、泾河东庄和马莲河等重大水利工程为代表的规划设计,为“蓄清调浑”设计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未来结合工程建设运行可进一步验证完善“蓄清调浑”运用理论及设计技术。
2022年09期 v.44;No.445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 ] - 左其亭;邱曦;符运友;曹宏斌;纪义虎;
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是新时期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先进理念,是实现灌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指引。在深入探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框架,包括六条基本原则、四大建设目标、五大体系布局和八项主要内容;并在河南省广利灌区开展了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进一步明确了灌区水利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与主要工作内容,为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9期 v.44;No.445 30-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 ] - 穆兴民;李朋飞;刘斌涛;赵广举;高鹏;孙文义;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保持作为新兴学科,历史观测数据不足制约了对历史时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认识的深化。为解决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历史数据缺乏问题,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研究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实施等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撑,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首次建立了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逐年序列1 km分辨率栅格数据集,采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时期的22个黄河支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验证了RUSLE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模拟计算的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基于该数据集评估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在1924年左右和1981年左右发生了2次突变,20世纪30—70年代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模数持续上升,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土壤侵蚀模数持续降低,至21世纪初降为百余年来的最低值,2010—2016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受极端降雨影响出现小幅反弹;人类活动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退耕还林(草)等正确的水土保持政策是控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根本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导致森林过度砍伐、耕地扩张及过度放牧是20世纪30—70年代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土保持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及农村能源结构变化是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的重要原因;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依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和治理的重点区域;鉴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极端暴雨事件或将更加频繁,亟须创新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策略,重视沟谷坡侵蚀治理,强监管、重维护、提标准,提高防御极端暴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灾害的能力。
2022年09期 v.44;No.445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5K] [下载次数:2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36 ] - 韩宇平;穆文彬;张戴炜;
黄河“八七”分水方案的实施对推动流域水资源有效管控、平衡流域内各省(区)用水需求、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持流域生态环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随着黄河流域下垫面条件、水沙形势、流域用水结构和供水格局的显著变化,关于黄河“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问题受到各方关注。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原则,全面考虑单指标综合的水量分配法、基于赋权的TOPSIS分配法以及“八七”分水方案确定的分水比例,最终得到各省(区)较为合理的水量分配结果。对比“八七”分水方案,青海、陕西、河南、山东的分水量有所增加,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天津的分水量有所减小,分配的水量与各省(区)的用水需求和重点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法在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调整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量分配的调整提供借鉴。
2022年09期 v.44;No.445 46-5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6 ] - 黄强;李沛;冯刚;黄生志;方伟;杨程;
生态流域是评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生态流域评估具有现实意义。以渭河陕西段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水经济8个维度,初步构建了渭河陕西段生态流域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现状渭河生态流域发展水平,并提出了建设渭河生态流域的建议。结果表明:渭河陕西段生态流域得分为75.6分,处于中等水平;其水安全保障度、水环境宜居度、水管理完善度为良好,水生态健康度、水文化繁荣度及水景观满足度为中等,水经济发达度为合格,水资源支撑度为不合格。因此,渭河流域需要将水资源和水经济两个维度作为突破口,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2年09期 v.44;No.445 51-5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3 ] - 赵建吉;展瑞;王晏;
黄河流域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绿色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2003—2018年黄河流域相关数据,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其区域间的空间依赖性,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总体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从下游、中游到上游工业绿色发展效率递减,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递增的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全局莫兰指数在0.4左右,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性;集聚类型主要为高高区域集聚和低低区域集聚,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和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科学投入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因素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2022年09期 v.44;No.445 56-6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下载次数:1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24 ] - 余欣;李其江;刘希胜;闵敏;杨阳;时璐;马蕊;
为探究湟水流域水沙变化驱动因素,基于长时间序列径流量、输沙量数据,采用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对1956—2020年湟水流域水沙情势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56—2020年湟水流域径流量增长趋势显著(速率为0.2亿~0.5亿m3/10 a),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水沙突变不同步。(2)上下游各站径流量呈现相对一致的周期变化,主要存在9、22、34、47 a的周期分布;上游湟源站输沙量以30 a尺度为主周期,西宁、乐都、民和站输沙量在11、14、21 a尺度小波震荡能量较强。(3)水沙变化趋势各异,产水、产沙存在明显异源现象。(4)侵蚀性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天数对径流量变化具有促进作用,侵蚀性降水强度变化引起输沙量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提高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输沙量减少起到重要作用。
2022年09期 v.44;No.445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7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4 ]
- 薛晔莉;
<正>经过长久的科学考古,我国考古学界已经证明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多源一体”的历史过程。多源指的是多个文明源头,即在黄河、长江流域所发现的华夏文明遗迹;一体指的是最终文明的汇聚,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河。但“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与细节究竟如何,这个问题目前我国考古界仍在持续探索。其中,关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考古研究一直是黄河文明考古的重中之重,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
2022年09期 v.44;No.445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陈志欣;
<正>黄河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都是难以割舍的民族象征。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创造出属于这片地域的文明,并且随着他们的足迹将黄河文明带到全国各地,与各民族文明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可以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近代以来,黄河更是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向前的象征,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历史文脉和见证者,
2022年09期 v.44;No.445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张晓丽;
<正>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黄河中段流经黄土高原,水体中含有大量泥沙,检测黄河含沙量这一水文环境中最重要的参数成为基础性的研究课题。河流含沙量的传统检测方法是采用人工取样烘干测量的方式,但这种方式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测量结果误差较大。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数据融合模型检测黄河含沙量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基于多源多尺度数据融合的黄河含沙量检测模型研究》一书分析多源头、多尺度数据融合理论在黄河含沙量检测中的应用,介绍多种融合模型,为我国河流泥沙的检测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2022年09期 v.44;No.445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宋海萍;
<正>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为了解决甘肃地区用水困难的问题,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于2006年正式开工,2021年月居民的用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8,日,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通水。引洮供水工程为当地9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引洮工程对此区域的影响,总结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学者骆进仁编写了《引洮供水工程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书,对引洮工程建设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2022年09期 v.44;No.445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李明哲;罗非常;
<正>煤炭是我国工业生产中所需的重要能源,在开采过程中,矿井排水设计十分重要,是事关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对矿井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与改造,使得矿井排水能力得以提升,已成为很多矿业企业进行煤矿开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矿井排水技术与装备》一书对我国矿井排水技术进行分析,并详细介绍排水泵的工作原理与选型设计,对排水设备的运行与维修等进行研究,为煤矿工程排水系统的优化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9期 v.44;No.445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 付云抒;
<正>黄河文化是以黄河流域为基础,经过黄河流域劳动人民数千年的劳动和创作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主要区域之一,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养的提高,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大有可为。黄河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吸引力,
2022年09期 v.44;No.445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 ] - 张铮溪;
<正>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较早生存繁衍的场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历经数千年孕育出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在黄河文明中,民歌艺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黄河流域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衍生出不同的民歌形式,充分展现出黄河流域不同的地域文化,见证了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
2022年09期 v.44;No.445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 ] - 吴长川;
<正>黄河水患自古有之,从上古时期延续至今,经历几千年的治水实践,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治水史。其中,北宋时期的治水成绩最为突出,成为当代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深入分析北宋黄河水灾的引发机理与防治措施,从中挖掘出值得借鉴的治水经验,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与实用价值。《北宋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研究》一书结合北宋时代特征,在分析当时黄河水灾特点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其社会危害和防治措施,从农田水利、桥梁建设、防灾技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有价值的开发治理经验,为当今黄河治理提供了参考。
2022年09期 v.44;No.445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