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黄河

YELLOW RIVER

  •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研究

    王薇,李传奇

    河流与健康相结合是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进步的必然结果,维持河流健康已成为河流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河流是有生命的,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健康,我们可以用健康来描述河流的生态状况,河流健康概念寻求利用生物或生态评价方法来完善传统的物理-化学评价方法。河流健康的度量对象包括:堤岸、河床、河水感观、水质指标、水生无脊椎动物指标和鱼类指标等。河流健康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指标、物理化学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人类健康指标。要维持河流健康,应加强河流水资源配置、水质、河岸地和河道等4方面的管理。

    2005年07期 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 ]
  • 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效益评估研究

    金蓉,石培基,王雪平

    由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黑河流域水资源大为减少,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为了恢复与重建流域生态系统,需要对流域的生态建设者和受损者进行补偿。论述了黑河流域现有的生态补偿政策及生态建设概况以及对黑河流域进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提出了生态补偿的评估方法及技术选择,明确了黑河流域的生态补偿主体、客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原则,并构建了补偿网络。针对黑河的实际情况认为:在流域生态恢复建设初期,应以国家和社会补偿为主、流域自身补偿为辅;流域生态有了一定的修复能力后,以流域自身补偿为主,国家和社会补偿为辅。

    2005年07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1 ]
  • 黄河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方式及相关技术

    张金良,索二峰

    在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水沙联合调度的方式主要有单库调度、二库联调、三库联调、四库联调及五库联调等。水沙联合调度分预决策、决策、实时调度修正及调度效果评价4个阶段,不同阶段实施的技术路线有所不同。通过分析水沙联合调度的方式,给出了以四库联调为例的技术路线。同时指出:黄河调水调沙的调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来水来沙条件、下游河道边界条件以及各水库工程边界条件的变化,其调度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调整,相关的技术支持也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2005年07期 7-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水库调度阶段结束

    2005年07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王春霞,马军建,黄振平

    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可分为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以伊河流域为例分别分析了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对地表水的影响,并对显性影响因素进行了还原,使地表水恢复到天然径流状态;对于隐性影响因素则通过径流系数的变化来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①人类活动是导致天然年径流量减小的主要原因;②显性影响因素不但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而且可以还原;③隐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复杂,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目前只能对其进行定性分析。

    2005年07期 10-11+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声学多谱勒流速剖面仪流量测验精度分析

    陈学林

    介绍了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测流技术的测流原理,并在黑河莺落峡水文站龙电渠测验断面与传统流速仪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表明:①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测量流量,能够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但在流沙河床、有磁场影响和水深较小的情况下测验精度不高,同时,在测量断面必须有桥或相应的牵引设备方可进行施测,使用时必须准确输入仪器工作所需的测量断面的有关参数;②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测量流量时,在平均水深小于2m的河流(或渠道)上,单元高度设置为10cm比设置为26cm的测验精度高;③测船航行速度越慢,往返测量的误差越小,流量测验精度越高,和流速仪法测量结果之间的系统偏差越小。

    2005年07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水资源冲突谈判中的决策支持

    李菲菲,曾维华,张艳会,张永军

    水资源冲突普遍存在于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以及同一区域的各个用水部门之间。协商谈判是解决水资源冲突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水资源冲突的分析,研究了交互式多目标协商模型在解决水资源冲突中的应用;并以某一地区各部门间水资源冲突场景为例,利用交互式多目标协商模型,对部门间水权交易进行建模求解,表明交互式多目标协商模型对水资源冲突谈判能够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2005年07期 15-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水质评价模型

    刘燕,吴文玲,胡安焱

    为了克服在一般水质综合评价过程中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带有主观性的弱点,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指标自身信息,利用Shannon熵理论,客观地确定出水质评价指标的熵权系数,并将其与属性识别理论进行结合,提出一种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水质评价模型。同时,以渭河干流水质评价为实例,证实了该方法在水质评价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05年07期 18-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2 ]
  • 灰色理论在水资源价值评价中的应用

    曹剑峰,钦丽娟,平建华,王楠,沈媛媛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它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价值。由于水资源价值系统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灰色系统”,因此可以用灰色理论评价水资源的价值。介绍了灰色聚类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确定水资源价值各影响因素权重的层次分析方法。以郑州市为例进行水资源价值计算,得出水资源价值为2.04元/m3,验证了灰色理论在水资源价值评价中的适用性。

    2005年07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大同第二发电厂扩建工程土壤流失预测探讨

    闵德安,郭锐,拓俊绒

    大同第二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属大型火电建设项目。因项目区土壤侵蚀为风力水力复合侵蚀,水蚀集中在6~9月,风蚀集中在10月至次年5月,故水蚀与风蚀预测的时段不能直接套用施工阶段,而应根据施工进度安排,按水蚀与风蚀在各年的实际发生时间按月计算预测时段。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试验研究资料匮乏的实际,采用类比法确定背景侵蚀模数和再塑地貌侵蚀模数,并进行了土壤流失预测。结果表明:项目区新增土壤流失量为30101t;贮灰场和贮渣场是土壤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运行期是土壤流失最严重的时段;水蚀与风蚀对项目区新增土壤流失所起的作用不同,总体上风蚀作用大于水蚀作用,建设期水蚀大于风蚀,运行期风蚀大于水蚀。根据项目区新增土壤流失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2005年07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土壤侵蚀空间变异性理论初步探讨

    卢玉东,谭钦文,尹光志

    土壤侵蚀作为一个复杂的多维分布参数系统,是多重空间分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结构的复杂程度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坡地系统土壤侵蚀空间变异性处理的复杂性。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对土壤侵蚀空间变异性的定义、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等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界定:土壤侵蚀空间变异性就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自然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各参数在研究区表现出随时序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侵蚀与各影响因子间的趋动机制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规律。有效地把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和GIS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土壤侵蚀空间变异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今后土壤侵蚀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2005年07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对灌区农民用水协会的思考

    由建勋,韩申山

    灌区农民用水协会的建立可减少灌区水费收缴中间环节,能减轻农民水费负担,解决水费征收难问题,因而受到了灌区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用水协会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尚在发展过程中,它在部分解决长期困扰灌区疑难问题的同时,会衍生出道德风险增加、坐收坐支、冲突解决机制弱化、地方政府支持不足和角色定位模糊等新的问题。为此建议:通过修订水利法规,增加与用水协会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标准;建立健全用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推广自主参与、民主管理、水务公开、广泛监督的用水协会管理模式,并且从法律监督的角度制定预防用水协会可能产生腐败的措施。

    2005年07期 29-3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黄河下游平原引黄渠道渗漏强度测定方法研究

    张连胜

    通过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渠村引黄灌区主干渠之一的丰收渠上选取典型河段,使用测流法和动态观测法,分别求取了渠道的渗漏强度为0.08m3/(s.km)和0.069m3/(s.km),结果较接近。通过投入工作量、场地条件和渗漏强度计算结果等综合评判,认为采用地下水动态观测法是求取黄河灌区引水渠道渗漏强度较优的方法,该方法结果可靠、经济、操作简便、计算方法可行。

    2005年07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数据包络分析在城市供水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邱林,田景环,段春青,陈晓楠,黄强

    为了提高城市供水效率,缓解我国城市用水危机,首先应对城市供水效率进行科学地评价,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问题。在详细分析众多城市供水效率评价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理论的城市供水效率相对有效性的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对输入、输出数据有很大包容性,而且不需要预先给出指标的权重,比传统方法更加方便、有效。

    2005年07期 33-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引水口布置研究

    封光寅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引水口布置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的坝前单一引水口布置方案。该方案受坝前水位和水库属性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引水效用难以满足实际需求;②引水机制单一,调节功能低;③水质难以保证不受污染等。为消除局限性,引水口应采用库区上、下游配套引水布置,即双引水口布置。双引水口布置具有的优点是:①能充分满足引水量要求,提高用水效率;②有利于多库联合调配;③有利于提高引水水质;④有利于减少水源地工程造价;⑤有利于浑清调配、引洪淤灌和减少库区泥沙淤积;⑥有利于抗拒战争和自然灾害引起的溃坝事故等。

    2005年07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重力坝变形统计回归分析模型及工程应用

    张强勇,刘豆豆

    通过对一水电站重力坝多年变形监测资料的分析,考虑水位、温度和时效对大坝变形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重力坝变形统计回归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变形统计值与变形监测值吻合较好,统计复相关系数较大,估计标准误差较小。统计回归分析模型较标准地反映了大坝的变形规律,为评价大坝运行安全性态、预测大坝变形发展趋势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2005年07期 37-3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亟待修订

    王效群,吴叔骏,葛腾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是在测绘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起步阶段制定的。由于近年来测绘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迅速,因此《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在指导当前的测绘生产中显得非常滞后。另外,《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在编写、校对、印刷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对指导测绘生产和保证测绘产品质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而,为了适应测绘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改正现行《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中的错误,必须尽快对其进行修订。

    2005年07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黄河下游土体渗透参数的概率分布规律研究

    赵寿刚,常向前,吴然,兰雁

    黄河下游土体组成十分复杂,同一类土体的试验参数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同类土体的有关参数符合一定的统计分布规律。运用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对黄河下游土体的渗透系数及临界坡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土体渗透系数的概率分布规律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的统计特征,临界坡降的概率密度函数为近似正态分布。

    2005年07期 41-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2004年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放淤试验效果

    姜乃迁,刘斌,王自英,黄富贵

    2004年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放淤试验于7月26日开始,8月26日结束,进行了6轮放淤试验。淤区共淤积泥沙300.5万m3,其中粒径大于0.050mm的粗沙淤积量为127.4万m3,占总淤积量的42.4%;粒径小于0.025mm的细沙淤积量为74.9万m3,占总淤积量的24.9%。进入淤区且粒径大于0.050mm的泥沙有94.8%淤积在淤区内;粒径小于0.025mm的泥沙所占比例由淤区进口的平均57.4%上升到退口的平均85.1%。放淤试验工程“淤粗排细”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2005年07期 43-4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弯道溢流堰“留粗排细”效果分析

    王自英,黄福贵,姜乃迁,陈伟伟

    对2004年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放淤试验布设的弯道溢流堰的“留粗排细”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溢流堰正常运用时段,溢流堰具有较好的“留粗排细”作用,并使下游断面的粗沙含量有所增大;②经溢流堰分流的含沙量和d>0.050mm的粗沙含量明显小于弯道内各断面,偏小20%~35%,d<0.025mm的细沙含量则大于弯道内各断面,偏大15%~30%;③弯道一的弯道环流特性显示得比较稳定,而弯道二的曲率半径较小,对流量的变化比较敏感,在运行过程中反映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

    2005年07期 45-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淤区泥沙运动特点分析

    黄福贵,王自英,姜乃迁,陈伟伟

    2004年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连伯滩淤区落淤结果显示:①淤区进口含沙量越大、泥沙粒径越粗,淤区含沙量衰减量、粒径降低值越大,落淤效果越好;②淤区“淤粗”、“排细”呈明显的反比例关系,适当减小粗沙落淤率,能够显著增大细沙排出量和落淤泥沙粒径。从试验结果看,将细沙排出率控制在70%、粗沙落淤率控制在85%左右是比较适合的。

    2005年07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工程放淤调度指标探讨

    武彩萍,陈俊杰,姜乃迁,吴国英

    根据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2004年放淤实测资料,对直接影响淤积效果的淤区调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放淤试验工程中淤积质量、引沙质量、退水闸排粗控制指标等概念,给出了包含来沙级配和“淤粗排细”要求的淤区调度技术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指出,要达到淤区淤积质量指标,不能仅仅给出一个退水退沙定值,还必须综合考虑引入的水沙因素、退出的水沙情况以及对放淤质量的要求等。参照给定的含沙量调度指标的计算式,根据现场实测资料进行实时调度,可避免调度的盲目性。

    2005年07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淤区数学模型改进与验证

    梁国亭,姜乃迁,兰华林,张晓丽

    利用2004年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淤区观测资料,对淤区数学模型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了淤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了模型参数的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①通过改进淤区数学模型断面形态模拟的计算方法,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淤区断面形态随着淤区淤积而不断调整的过程;②改进床沙级配调整的计算方法后,淤区数学模型可以比较好地模拟淤区淤积物级配的变化;③经过对淤区数学模型进行改进,淤区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淤区含沙量的沿程变化过程和淤区的淤积分布规律。

    2005年07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取得新突破

    喻权刚 ,何兴照

    2005年07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水利工程综合业务系统研究综述

    王建武,陈永华,王宪章,戴艳萍,王利甫

    结合水利工程业务管理现状,研究了水利工程政务办公与信息共享、WebGIS信息查询、三维可视化、数据远程申报等系统实施的重要技术方法。运用数据综合、元数据设计等技术解决了系统研发过程中的数据传输、全局检索等难题,实现了集内部业务办公、信息发布、远程通信于一体的水利工程综合服务功能。系统的应用改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模式,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达到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

    2005年07期 53-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WebGIS水利工程图数交互检索技术研究

    陈永华,王家耀,王建武

    根据水利工程业务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的特点,研究了基于WebGIS技术的水利工程图数交互检索的原理与方法。运用GIS技术、网络技术,结合元数据设计思想,建立了水利工程业务数据和地理数据两大元数据标准体系。根据标准体系,设计了图数之间交互检索的算法。利用XML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了元数据之间通讯、元数据之间交互操作的模型算法。在WebGIS中地理数据与业务属性数据两者之间交互查询及数据通讯的实现,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图文检索效率与数据共享程度。

    2005年07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水利工程地形景观的创作与发布

    陈永华,王建武,李文涛,王利甫,李晓东

    在分析水利工程地形景观创作意义和创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和VRML技术,概括性地论述了地形景观创作过程中数据整理及三维数据的转换,提出了在网络传输中大规模数据组织和处理的解决方法,并用实例证明了通过采用VRML技术网上发布地理信息数据的可行性。水利工程地形景观的网上发布实现了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的公众查询功能。

    2005年07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水利工程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陈永华,郭同德,王泽强,郭正宾,谢美丽

    水利工程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水利工程业务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保障。建库前针对地理信息数据分布广泛、数据量大的特点,对数据进行了必要的组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据库建设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例介绍了数据库应用和网上发布功能设计情况。水利工程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了图数交互查询功能,提高了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管理水平。

    2005年07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数据库表结构与信息代码编制规定》一书出版

    雷元静

    2005年07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Web技术的水利工程招投标专家库研究

    陈永华,王建武,王宪章,戴艳萍

    根据水利工程招投标专家业务的特点和目前单机版专家库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基于Web技术招投标专家库建设的意义,并从网络系统构架设计、数据库功能设计两方面探讨了招投标专家库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利用B/S体系网络构架中数据开放性和扩充性的特点,实现了专家库本地和远程抽取、维护功能,满足了目前水利工程招投标专家抽取的需要。

    2005年07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